本會簡介

相撲起源追溯源遠流長,如中國、印度甚至古希臘的壁畫都有歷史記述,代表最高榮譽的古代奧林匹克競賽都有類似相撲的比賽。相撲在日本神話居於重要地位,並藉此充分體現日本的民族精神。相撲在日本文獻中最早可溯及至距今約一千三百多年前,其後長期做為一個奉獻形式的神道儀式,至明治四十二年(1909 )時將其定位為國技,並一直舉行職業比賽,目前全世界只有日本有職業比賽。

相撲是一對一的運動項目,由於規則容易明白,而且一次即決勝負,因此這項運動正在迅速普及世界各地。1980年,日本相撲協會舉辦第一屆全日本業餘相撲錦標賽,當時即邀請來自海外的競爭隊伍參加,其後這項國際業餘相撲比賽即在世界各地舉行,參加這項活動的外國隊伍逐年增加,在日本和巴西的推動下,1983年7月成立當今的國際相撲總會(The International Sumó Federation,IFS)。

隨著競爭國家數目的增加,國際相撲總會將前述比賽於1985年正式更名為國際相撲錦標賽(the International Sumó Championships)。1989年,在巴西的聖保羅(Sao Paolo)舉行紀念國際相撲錦標賽十週年大賽。1992年12月,國際相撲總會再次改變錦標賽名稱,成為世界相撲錦標賽(the World Sumó Championships.)。世界相撲錦標賽包括個人賽和以國家或地區為基礎的團體賽。每個比賽分為輕量級(143 lb,65 kg)、中量級(176 lb,80 kg)和重量級(80 kg以上)等三個具體量級,還有開放重量的無限量級。首屆世界相撲錦標賽共有來自 25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73名選手。此後,世界相撲錦標賽每年舉辦,而參加國的數量不斷上升。

其後,六大洲的相撲聯盟相繼成立。1995年開始,各洲相撲聯盟主辦自己的相撲錦標賽,在各洲相撲錦標賽獲得好成績的個別競爭者和國家隊,才有權參加世界相撲錦標賽。日本1997年第一次在重大相撲錦標賽舉行女子組的比賽,其後世界相撲錦標賽也設立女子組的比賽項目。目前全世界共有87個國家和地區成立相撲協會,所有這些會員都渴望看到相撲成為奧運會的比賽項目。

亞洲主辦過世界相撲錦標賽、亞洲相撲錦標賽的國家或地區,除日本以外還有台灣、泰國和香港。2003年8月,香港主辦亞洲女子相撲錦標賽;2004年香港主辦世界女子相撲錦標賽。從2005年開始,相撲成為世界運動會的正式項目,2009年高雄世運會成為最早賣完門票的項目,共有21個國家參加。2007年11月16日-18日,第15屆世界相撲錦標賽和第6屆新相撲(Shinsumo)世界錦標賽(即世界女子相撲錦標賽),第八屆世界青年相撲錦標賽和亞洲錦標賽在泰國清邁舉行。2009年的世界相撲大賽則是於愛沙尼亞舉行。2010年亞洲錦標賽在台北舉行,2014年世界相撲錦標賽暨亞洲盃錦標賽在高雄舉行。

中華民國(台灣)相撲協會成立於2001年,是由一群旅日及愛好相撲運動的教練、選手及社會體育愛好人士所組成。第一、二屆理事長為周育仁教授,第三屆理事長於2010年選出,為國內目前相撲排名最高的十兩力士劉朝惠擔任。第四屆理事長由謝尚廷醫師擔任,第五屆理事長由李明峻教授擔任。本協會的成立宗旨在於推廣相撲運動,培育我國相撲選手,並且透過相撲運動與世界各國體育愛好人士進行交流,以達成體育興國的目標。

本協會自成立以來,迭次參加多項國際性賽事,屢創佳績。2007年在泰國清邁舉行的世界相撲錦標賽和亞洲錦標賽獲得金銀銅牌數面,2009年高雄世界運動會各量級都進入八強。2010年台北舉辦的亞洲相撲錦標賽獲得金銀銅牌數面,在所有參賽國中排名第二。2014年高雄世界相撲錦標賽,女子組獲得團體季軍,是歷年來最佳成績。在亞洲杯方面,男子組方面,獲得無差別級銀牌、中量級的銅牌以及重量級的銅牌。女子組方面,贏得中量級的銅牌和無差別級的銅牌。2016年蒙古主辦的亞洲相撲錦標賽中,我國於輕、中、重量級與無限量級等均有斬獲,各奪得一面銅牌,男、女選手總計贏得4面獎牌。亞洲盃相撲錦標賽的結果呈現亞洲相撲的實力,台灣目前緊跟在日本與蒙古之後,在全亞洲居於第三位,但泰國、吉爾吉斯、斯里蘭卡和印度都緊追在後。

期待社會各界鼎力襄助,以透過此一活動與世界各國往來與交流,並推動我國相撲運動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