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撲是一對一的運動項目,由於規則容易明白,而且一次即決勝負,因此這項運動正在迅速普及世界各地。相撲起源追溯源遠流長,如中國、印度、中亞甚至古希臘的壁畫都有歷史記述,代表最高榮譽的古代奧林匹克競賽都有類似相撲的比賽。
相撲目前雖為日本的國技,但其實中國早在《史記》(西元前2500年至西元前91年)即有類似記載,其穿著的的『犢鼻禈』與現今相撲力士的丁字褲幾乎一致。當時中國將相撲稱為『狳予髬』,最初是一種宮廷體育項目,從秦代開始在民間普及。日本體育百科全書記載:「日本的相撲與中國的角抵和拳法有關。」;日本歷史考古學家池內宏和梅原末治合著的《通溝》一書也說,日本的相撲與中國吉林省輯安縣出土的3~5世紀古墓壁上的角抵圖極為相像;其比賽形式和規則也近似中國唐宋時代的相撲。
至於相撲是怎樣傳到日本呢?至今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可能是由徐福(西元前218年)介紹來的,當他帶著3000男女到日本定居時,可能順帶引進相撲;也有學者認為可能是漢代從中國到日本訪問的學者將相撲傳到日本;更有學者認為可能是三國時代由中國的吳國傳入日本的。
近兩千年來,相撲做為日本神道中的重要儀式,1500年前成為日本最早的競技活動。日本《相撲之始》一書指出,日本的相撲最早出現於公元前23年。據日本史書《古事記》的記載,遠古時代建御雷神和建御方神曾在出雲國那佐的進行相撲比賽,還傳說當神武天皇在與敵對部落首領較量相撲獲勝後,日本諸島的主權才得以建立。除了傳說之外,日本人相信相撲是一種擁有1500年歷史的古代體育運動,而這恰與中國的三國時代形成意外的巧合。
西元7世紀時,中國曾派遣特使出席允恭天皇的葬禮,當時日本表演的雅樂和舞樂中,就有由力士裸露上身進行角力稱為「素舞」的表演,「素舞」的日文發音與現今的相撲接近,據說這就是相撲一詞的起源。
相撲比賽的現行制度是在約三百年前確立的。16世紀中期,在大將軍織田信長的推動下,相撲運動達到全盛,比賽場地「土俵」的設立,使得相撲走向競技之路。17世紀的江戶時代已出現職業相撲力士。19世紀時相撲一度式微,加上文明開化的風潮洶湧,當時甚至有人提出廢止相撲的言論,但明治天皇毅然反對,並且親自舉行比賽,才使得相撲度過衰亡的危機。
日本在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時將其定位為國技,並持續舉行職業比賽。昭和天皇對相撲更是喜愛,1925年時為慶祝他的生日,在赤阪御所舉辦比賽。會後,相撲界用天皇頒賜的賞金製作優勝攝政盃,其後做為歷屆比賽的獎盃(天皇賜盃),形成相撲至高無上的榮譽。
昭和十年(西元1935年),由於有玉錦與雙葉山兩位橫綱的精彩表演,締造大相撲的黃金時代。當中雙葉山創下六十九連勝,其中包括五個場所連續全勝的歷史紀錄。為了一睹雙葉山的風采,觀眾常將國技館擠得水洩不通。昭和十四年五月(西元1939年5月),為了滿足大眾的要求,大相撲將原先每場次八賽改為十五賽。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由於物資管制及動員徵召,相撲陷入蕭條時期,但隨著日本戰後經濟復甦,大相撲又重現生機。
如前所述,相撲活動從皇宮走入民間,在戰後隨著日本經濟發展達到高峰。相撲運動擁有相當悠久的歷史,相撲世界有學長制、師徒關係、部屋制度等傳統,常使新進選手感到十分辛苦而萌生退意,因此能夠站上土俵出賽,對選手而言是一項無上的光榮。日本社會對相撲選手也非常敬重,許多優秀美麗的女性,均以嫁給相撲力士為一生的願望。
日本相撲協會為了向海外推廣日本傳統文化,在夏威夷等地建立相撲學校,吸引許多外籍人士參與,進而培養出許多優秀的選手。台灣民眾較為熟悉的相撲選手如曙、小錦及武藏丸,都是來自夏威夷的原住民。其後,外蒙古赴日發展的青年越來越多,備受矚目的旭鷲山選手,以及現今白鵬、日馬富士及鶴龍等三位橫綱都是蒙古人。近年來,在業餘相撲表現出色的東歐選手,先後赴日發展參加職業比賽,來自中國、韓國、巴西和非洲(如埃及的大砂嵐)等國的選手也絡繹不絕。相撲運動隨著現代社會的腳步而漸漸摒除封閉的大門,現在土俵上已出現著不同人種的選手比賽。